top of page

那些你不知道的業界秘密講座 ─ 楊順清導演


楊順清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(今北藝大)戲劇系,高中時就讀建中。因為熱愛藝術,在聯考時選擇報考了國立藝術學院。在那裡,他遇見了楊德昌,他的恩師。畢業之後,他先是進入劇場工作。並在1991年加入了楊德昌所執導的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拍攝,楊順清也以該片獲得28屆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。

隨著楊德昌工作,他認識到不只行政事務(諸如資源)需要理性管理,要建構出可信的虛構空間,也必須仔細地觀察、了解,找到方法後才能加以實踐,這全都需要電影創作的理性。

但在這之後,台灣卻不幸陷入電影的黑暗時期。大量外語片進駐台灣,國片的市佔率竟只剩0.2%,當時幾近沒有電影工作機會找上楊順清。

直到2002年,楊順清才以獨立製片工作者,拍攝導演處女作《扣扳機》。這部低成本製作除了入圍東京、釜山、溫哥華等國外影展,也順利拿到了輔導金,讓他肯定自己用低成本執行創作的能力。接著在2004年,楊順清再次嘗試以低預算拍攝,成就了他第二部劇情長片《台北二一》,期望在低迷的國片環境中獲得觀眾的共鳴。

楊順清做過許多電影幕後的工作,從編劇、導演,到監製、製片,無所不包。像是他就曾為紀錄片《他們在島嶼寫作》擔任製片統籌。作為該部監製最主要的功課,必須花許多時間在討論與溝通。他認為和創作者的溝通,是很重要的一部分。

今年初上映的《獨一無二》,緣起自一九九二年的柏林之旅。當時楊德昌對著倒塌的柏林圍牆說「完蛋了」,當時的他並不明白老師的意思,直到為了拍電影,他才發現台灣的土地與房地產投資存在著極大的不公平,也理解所謂的完蛋是指資本主義為世界帶來的衝擊。楊德昌因而想拍攝相關題材,但卻因先拍攝了《一一》而擱下,由楊順清繼續完成劇本,成為《獨一無二》的雛形。劇本以一人分飾兩角的方式,敘述年輕人的困頓與夢想,表達每個人都該是獨一無二,但當大家只看到利益時,卻又變得毫無差別,完全呈現出當前功利現象的諷刺。他連兩部作品,皆出現了房仲的角色,相隔12年,剛好見證了台灣「高房價、低所得」的拉鋸。不同的是,《台北二一》的愛情與社會還帶著點期盼,《獨一無二》的暗黑面多了很多。

台灣電影現況

楊順清說,過去環境不適合獨立製片,直到海角七號後才打開獨立製片的製作契機。在2014年,楊順清與合夥人成立了德風電影公司,他相信台灣電影工業,應該出現更多元、更貼近生活、反應當代議題的電影創作。

他也提到現在影視圈面臨人才斷層的問題,現在台灣有名的演員幾乎都超過30歲,20代的新生代反而寥寥可及,許多有名的演員都到對岸發展了,演員實實切切地面臨到了「人才斷層」。過去電影圈喜歡從電視劇中找演員,但台灣的電視劇產業幾乎垮台,電影圈不敢從電視圈中找人,轉而向人生劇展挖掘。

編劇亦然,現在國內外多流行小說翻拍。楊順清認為,小說固然是個可大量嘗試的載體,但是缺乏平台整合。所幸有位策展人計畫推出一個影劇小說整合平台,預計在國際書展上線。

他笑說拍攝電影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不斷的失敗,要達成自己理想的樣貌幾乎是不可能,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向現實妥協。他視電影為他人生轉折點的救世主,也是他為孩子留下的禮物:一個國家、一個城市留給後人的文化印象,是當年的創作者為這個城市、時代下的註腳。而他想做的,就只是其中一個註腳。
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No tags yet.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Twitter Basic Square
  • Google+ Basic Square
bottom of page